閱讀筆記|高產出的本事,讓輸出成為你的優勢,學會如何「講重點」的8個訣竅!

 

下載格式表 會需要透過QR code APP掃描 :

▲我是用這支APP 掃描的
如果你是IOS 用戶,可以打開相機掃描喔!




工作時,主管突然要你寫出一份報告,你需要花費多少時間?你花了一天的時間做報告,卻被嫌棄沒邏輯、沒重點,而同事只花了3小時做報告卻得到主管讚賞,到底是哪裡出問題了?



今天我想分享的書籍:《高產出的本事》

這本書能運用在工作上,書中用8種表達框架、4種圖解框架,讓你不論是寫文章、做簡報都能一次到位,讓輸出成為你的優勢。

如果你常煩腦無法清楚向他人傳遞自己的想法,或是做報告時,常常被說沒邏輯,
那這本書會非常適合你閱讀。




作者劉奕酉為知識型自雇者,擅長邏輯思考、數據分析、策略規劃、資訊視覺化與商務簡報等領域,曾在高科技業擔任高階幕僚的他,練就一身梳理資訊,在短時間內消化大量資訊,快速輸出各式圖表、簡報的本領,擅長用一張圖就讓知識一目瞭然地呈現。


為了讓讀者都能輕鬆實踐、簡單模仿,作者大方公開自己知識輸出方法 — 優勢輸出「PROS」模型,只要掃描 QR code 就可以下載練習使用。




下載格式表 會需要透過QR code APP掃描 :

▲我是用這支APP 掃描的
如果你是IOS 用戶,可以打開相機掃描喔!





1. 打開手機QR code APP 掃描QR code




2. 解碼完成後打開網頁



3. 下載格式表練習






高產出的「PROS」模式



作者將這個模型分為四個步驟:定位、重組、產出、場景

1. 定位方向:
釐清產出的目的、對象,並選擇合適的框架。

2. 重組架構:
根據框架來組織合乎邏輯、簡明扼要的表達內容。

3. 產出內容:
將表達內容轉化為完整結構的產出內容。

4. 場景應用:
把產出內容應用到各種不同的場景之中。



舉例一:將輸出比喻作料理



1. 定位方向決定菜單
2. 重組架構:找出相對應的食材進行烹飪
3. 產出內容:進行擺盤
4. 場景應用:用餐形式,如便當、糕點、套餐等。



舉例二:產出一本書的讀後心得


1. 定位方向:

該如何做才讓讀者產生期望的反應?內容採取什麼架構比較適合 ?

2. 重組架構

根據選定的重點框架中所需要的素材,進行觀點歸納與相關素材蒐集。

3. 產出內容

開場、內容、結尾

開場→ 為了讓人有意願看下去
內容→ 合乎邏輯、觀點明確
結尾→ 讓人感覺有收穫

4. 場景應用:

用口頭說明方式向別人講述這本書在談些什麼,或是製作一張圖放在網路上吸引眾人目光。



高產出沒有捷徑,但也不用繞遠路



日本人才養成顧問 吉田幸弘 曾說過:

「工作做不完的理由,除了做事不得要領之外,絕大部分是來自於求好心切的心態」


作者分享了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統計工程師,負責異常診斷與製造良率提升,就如同大多數工程師一樣,每天加班熬夜是常態,只為了完成公司交代的任務,剛出社會的他,很努力卻不懂得如何解決工作上的問題,永遠跟不上主管與同事的步調。




若不懂得適可而止,到頭來只會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,工作成效降低、速度也會越來越慢,陷入了惡性循環。




你認為 產出的價值與時間關係應該是哪一條?





Work smart,not work hard!

想想對於你要報告的對象來說,什麼才是他最在意的? 隨著一項工作任務的推進,對方在意的點也會隨之改變,你得找出他最在意的事情是什麼?那就是最有價值的部分!

重要的先做、時時有產出、定期做回報,會讓人覺得你是工作效率很高的人;花同樣的力氣,給人的觀感卻大不相同,發現不符合主管預期的內容,就能及時做調整



高產出的訣竅


「超乎對方的預期,不一定要做得多,但一定要滿足對方想要的,而且再超出一點點;至於他不關心的,你做再多也沒有價值。」


賈伯斯名言:「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,只有在未來回顧時,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」。


(圖 / 摘自蘋果官網)



有本事產出,就能讓價值兌現



只要找對方向,用對方法,就能做到產出致勝,作者觀察到身邊與社會上成就斐然的人,他們未必都有卓越的才能或是聰明腦袋,但是都有一個共通點:懂得產出,而且是大量、快速的產出。

產出是為了解決生活與工作中的問題,是一種整合性產出,而不是創意性產出,比方說在和主管進行工作報告時,如何簡明扼要的說重點?如何整合出讓人一目瞭然的資訊?

關鍵就在於「在對方分心之前,就切入重點」




用輸出反饋輸入的高效作法
簡單來說,輸出就是說、寫、行動的能力。


將大腦視為一個系統:
「輸入、處理、輸出與反饋」

影響成長的關鍵不在於輸入量有多少,而是輸出的方式與品質。

許多人總是認為自己還沒有準備好,所以無法做好輸出這件事,多數高效輸出者,都懂得先輸出,來反饋更好的輸入,然後用對的輸入產生更好的輸出




知名的學習之神,史考特●楊在《超速學習》提到的費曼學習法,是目前公認的高效學習法,這個過程包括選擇、發現、學習與簡化的四個步驟:

1. 選擇 (輸出):
找出想要學習的東西,將所知與主題相關的一切資訊寫下來。

2. 發現 (反饋):
發現反饋在過程中找出不理解、卡住的點。

3. 學習 (輸入):
開始輸入,透過任何資源來學習。

4. 簡化 (輸出):
將所有過程簡化為圖像來呈現,加上自己舉例的例子。



8 種表達框架


1. 重點框架





把握三個原則:數字預告、三的法則、有始有終。

最泛用的框架之一,一開始的時候先說明有幾個重點(盡量不超過3個),讓人覺得很精簡、濃縮、好記憶,最後用一句話總結你所說的內容,讓人理解你的看法或觀點。




2. 清單框架


清單框架是延展彈性最大的框架,針對一個主題,將蒐集來的素材或想法整理為條列清單,讓我們隨時可以做出精簡或擴充的調整,不必擔心產出內容是不是不夠完整。

重點框架強調「聚焦」,清單框架著重在「羅列」
清單項目需保持在10個以內,若超過10個,以分類做為層次區隔。



3. 時間框架

時間框架可以用來反映內容發生或應該發生的先後順序,依據時間交疊的程度,時間框架可分為三種

1.期間框架:
使用於趨勢變化、分段說明  (ex: 過去、現在、未來)

2.階段框架:
使用於策略規劃、時程布局 (ex:短期、中期、長期)

3.步驟框架:
使用於流程計畫、步驟說明 (ex: 步驟一、步驟二、步驟三
)




期間框架
人工智慧過去的發展歷史與突破
人工智慧目前的發展近況與瓶頸
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可能與應用

階段框架
短期目標:整理書房、採購食材
中期目標:減肥、寫書、考證照
長期目標:成立個人工作室

步驟框架
步驟一:決定今天要做的事情
步驟二:收集行動的相關數據
步驟三:將一天所得的數據整理歸檔



4. 空間框架

規模由大至小,距離從遠到近,就能創造宏觀到微觀的感受。

吸引對方注意力最好的方式,就是持續拋出鉤子,讓對方覺得跟他有關、對他有益,因此在認知上會預設愈往後面的內容與自己的關聯性應該愈大。





做為全球頂尖的諮詢顧問公司,麥肯錫擅長運用具有說服力的通用分析框架,整合出產業或企業的現況與洞見,發表了關於《新冠肺炎對企業的影響》研究報告,就是符合空間框架的排列順序 

1. 疫情發展對全球經濟的影響
2. 疫情發展對全球供應鏈的挑戰
3. 疫情發展對產業衝擊與影響
4. 疫情發展對企業消費的影響



5. 主題框架


世界上所有成功領導者或是品牌,他們思考、行動和傳達的方式都是遵循著黃金圈法則,從核心的理念和目標出發,也就是目的(why);然後向外思考實踐的執行方法與過程,也就是作法(How)最終是呈現出來的產品與領導風格,也就是結果 (what)


舉例:蘋果發表會

(圖 / 摘自蘋果官網)


目的(why):
蘋果的品牌理念是創新思考,希望帶給消費者卓越的使用經驗。

作法(How):
要達到目的,就必須設計出簡約精緻的產品外型、人性化的使用者介面。

結果 (what) :
蘋果推出的產品都是基於這樣的方式打造的。








6. 議題框架


議題框架有四個元素:論點、理由、實例、重申。


1. 論點:
用一句話說出論點、主張或是一項建議。

2. 理由:
支持論點的理由或依據。

3. 實例:
可以用來佐證、說明理由的實際案例。

4. 重申:
重申一開始提出的論點、主張或建議,並且喚起行動




7. 問題框架


一個有效的解決之道,就是在提出問題與對策之前,先建立起與對方的連結,讓他們知道問題是什麼? 這個問題會對他們造成什麼影響?

闡述一個問題的時候,可以用這四個步驟來表達:情境、衝擊、課題、對策,把最想先讓對方知道的事情,移到最前面先講。


1. 情境:
問題是什麼?說明問題的背景與現況。

2. 衝擊:
這個問題造成誰的影響?如何影響?

3. 課題:
具體來說,要解決的課題有哪些?

4. 對策:
課題的具體對策?包括目標、方案、預期效益。




8. 課題框架

展現成果價值與達標難度,依循著課題框架,就能減少誤解情況發生。


1. 背景:
簡要說明任務的背景與現況

2. 任務:
說明任務的目標,你扮演的角色?目前目標有無變動的必要?

3. 行動:
歸納為三到四項關鍵活動中,已經完成了那些?接下來要進行哪些?

4. 成果:
目前已經完成的成果與效益是什麼?後續的預期成果與效益又是什麼?




4 種圖解框架


除了8種表達框架,書中還提到另一重點:圖解框架,當你用說得無法表達清楚時,試著用圖像來呈現吧!

當我們用文字、語言來表達時,會因為對方與自己有不同經歷背景、經驗認知與價值觀,而有理解上的差異,因此我們採用容易的線性表達來進行各種輸出,因為這是多數人腦中容易理解方式。

但並不是所有資訊結構都可以轉換成線性表達的形式,比方說申請流程或是市場情報彙整,必須透過其他結構形式的圖解方式說明,因此你會需要四種圖解框架






1. 用樹狀圖「歸納」內容的觀點脈絡
2. 用流程圖「梳理」內容的運作機制
3. 用矩形圖「定位」內容的交互比較
4. 用文氏圖「強調」內容的交集關係



1. 樹狀圖

樹狀圖是一種階層式的結構,以圖像化表現出來的一種方式,目的是為了去蕪存菁,將內容的關鍵元素建立起關聯,讓整體結構變得具體可見,常見的樹狀圖模式有組織圖、心智圖和魚骨圖






那要怎麼將資訊整理成樹狀圖呢?可透過以下3步驟:

1.萃取資訊
從內容擷取重點或蒐集想法。

2.歸納分類
依元素之間的關聯進行分類。

3 建立結構
整理成有脈絡的樹狀圖




2. 流程圖

流程圖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專案管理工具,透過不同的幾何圖案與箭頭符號,就能表現問題解決的步驟、生產線的運作機制或是任務進行的流程。



那要怎麼繪製流程圖呢?可透過以下3步驟:

1.排列物件
將物件以關鍵字形式呈現,排列出約略的位置。

2.引導視線
藉由箭頭符號來表現流程運作的方向,以及引導閱讀的視線。

3.強調層次
透過不同幾何圖案、大小與顏色深淺,強調資訊層次。




3. 矩陣圖

利用矩陣圖俯瞰掌握全貌、將複雜事物簡化後再思考,簡單來說,就是加上一些限制,讓自己直接進入收斂聚焦的思考模式。




那要怎麼繪製矩陣圖呢?可透過以下3步驟:

1. 根據目的選擇矩陣圖類型
2. 決定橫軸與縱軸
3. 在框架內填入資訊



4. 文氏圖

文氏圖常被用來展示概念集合的「大致」關係。


那要怎麼繪製文氏圖呢?可透過以下3步驟:


1. 寫下想到的概念元素
2. 確認這些概念元素的集合關係
3. 聚焦想要強調的交集部位



結語


我覺得《高產出的本事》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收穫與幫助,我們時常會陷入不知道如何聚焦或摸不著頭緒的狀況,這是因為我們對陌生的內容或繁雜的內容,無法立即消化的關係,而書中提出了8種表達框架和 4種圖解方式,教我們用不同的方式拆解,輸出不同的答案,幫助我們少走了很多冤枉路。

讀完這本書,我也會持續多向作者學習,將書中資訊化成屬於自己的知識,只要找對方法,任何人都可以高效產出,推薦大家可以去看這本書。
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魔鬼藏在細節裡,防「假」實聯制QR code,傳送前先確認這2點!

生活體驗|捷運站的智慧型置物櫃 ,租借流程一支手機就搞定!不怕遺失小白單了。

合不合法看這裡!咖啡杯、泡麵碗全印上QR code?掃描紙容器QR code溯源! 檢舉回收短漏申報可得20%檢舉獎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