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筆記|走出關係焦慮,擺脫負面情緒、情緒勒索的的內在和解課。
2025大阪萬博必備App,你只需要這個App就夠了!最新公告、地圖下載、接駁預約一次搞定!
🔗 精選文章:
【2025大阪萬博懶人包】你只需要這個App就夠了!最新公告、地圖下載、接駁預約
回想一下,你是否遇過這種情況:
隔天就要完成報告,但你卻腦袋一片空白,一直想找其它事情來做,就是無法面對現實?當你打開筆電後,卻無法控制地打開瀏覽器看 FB,或是你會突然開始收拾桌面、整理環境,而你心裡清楚這並不能幫助到你工作的進度,反而會增加你落後進度的焦慮,你的心思難以專注,思緒非常混亂…。
隔天就要完成報告,但你卻腦袋一片空白,一直想找其它事情來做,就是無法面對現實?當你打開筆電後,卻無法控制地打開瀏覽器看 FB,或是你會突然開始收拾桌面、整理環境,而你心裡清楚這並不能幫助到你工作的進度,反而會增加你落後進度的焦慮,你的心思難以專注,思緒非常混亂…。
今天我想分享的書籍:《走出關係焦慮:擺脫負面自我的18堂內在和解課》
這是一本關於心理迷宮的出口指南,引導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自己焦慮的本質,看懂情緒傷口,就能療癒那疼痛,進而理解、放下,甚至最後有幸能擁抱其焦慮。
這是一本關於心理迷宮的出口指南,引導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自己焦慮的本質,看懂情緒傷口,就能療癒那疼痛,進而理解、放下,甚至最後有幸能擁抱其焦慮。
作者吳姵瑩為諮商心理師,企業講師,具備國際 MBTI 施測師證照。擅長將心理學融入生活與企業管理中,致力於推動心理、情感與家庭教育,更期盼幫助每個人建立心理健康的觀念。現於愛心理開設實體系列工作坊,並規劃許多線上系列課程,幫助民眾多面向學習與探索心理。
作者特別收錄了10個情緒引導音頻,在心煩意亂時,只要掃描書中的 QR code 就可以聽作者親錄的語音檔,靜下來「聆聽」自己真正的心聲,從一次次的自我調節中,越來越淡定心安。
聆聽作者親錄的語音檔 需要透過QR code APP掃描 :
筆記:何謂焦慮?
焦慮的產生跟外在壓力與個人的脆弱性有關,外在的壓力可以是人與環境的互動當中,一種令人疲累且已超出個人所能承載的情況,而個人的脆弱性以及對壓力源感受上的差別,則與遺傳、學習經驗有關。
焦慮有時候最讓人煩惱的,是容易覺得「時間不知道耗費在哪裡」,因為焦慮感會佔據我們的認知空間,而擠壓人正常思考的能力,其實這也是一種身心分離的狀態,當顯現出的行為是「你人在這裡,但心不在這裡」,讓身心無法和諧共處、同在當下。
英國牧師 Charles Haddon Spurgeon 曾說:
「焦慮無法透支明日的擔憂,只能消滅今日的力量」
持續不斷的焦慮便會形成有毒的焦慮,可分為兩種類型,一種是「極度焦慮」,讓你只要碰到新的情況、變化就會像縮頭烏龜一樣躲進殼裡;另一種則是「長期焦慮」,讓你每天面對一點點的挑戰都會嚇得方寸大亂、毫無頭緒。
生活中常見的焦慮
▍羨慕又忌妒
愛忌妒又羨慕的人通常也是充滿焦慮的,因為這兩種情緒都是出自於對自己的不確信感,當你常常覺得自己很不足,你便經常看見他人擁有的一切,
但你在羨慕別人的同時,卻又不一定會仔細審視,他人擁有的是否是自己所想要的。
因為看不見自己擁有的一切,當然也不會去意識到,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那些事物,或許也是他人想擁有的。
因為看不見自己擁有的一切,當然也不會去意識到,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那些事物,或許也是他人想擁有的。
當你又忍不住開始忌妒又羨慕他人時,你可以幫自己重新將眼光放回到自己的身上,去挑選三件你喜歡自己的部分。
舉例來說:
1. 你認真地進行某一項專案
2. 你用心服務你的客戶
3. 你願意精進自己的內在和專業等等
這些都值得你好好看向自己,稱許自己的事,不需要等別人來羨慕你,這些作為才被認為存在。
▍毒化情緒
而抹黑情緒的習慣,往往是學習來的,可能在你的成長環境學到有情緒是危險的,你的家人要求你先把情緒處理好再表達,卻沒引導你該怎麼面對和宣洩情緒,這個習慣會放大且黑化原有的情緒,因此讓你感到更加焦慮。
面對「毒化情緒時」作者建議:
1.找到可以理解你的人
但你要幫自己意識到,你希望他人陪你一起探討情緒與感受,而非要他人解救自己或企圖將情緒丟到別人身上。
2.看顧你對待情緒的態度
停下對自己情緒的指責與厭惡,轉為用中性平和的眼光看待自己。
3. 讓情緒有出口
透過書寫情緒、為情緒畫張圖,將你的情緒做成作品,在你一步步把情緒具體化成作品時,其實也是逐步看懂情緒、承接情緒,你會慢慢感覺心裡清出許多空間,而感到鬆一口氣。
▍認同上癮症
你之所以無法停止焦慮,或許就是因為你從不曾穩定地認同自己,不斷地渴求他人的認同,但內在的認同銀行卻無法儲蓄,像是破洞一樣,一下子補足了,過沒多久又渴求他人給予認同感。
作者提出五種「認同上癮症」高危險族群
1.男尊女卑的家庭
2.有過度優秀的手足
3.曾經有過被排擠、被霸凌經驗的人
4.嚴厲又缺乏支持的教養
5.失去功能的家庭
面對「認同上癮症」作者建議:
1. 承認傷痛與空缺
當傷痛的感受被自己承認以後,才有機會被療癒與卸載,因此你可以為自己條列傷痛的事蹟,好好檢視內在空洞與空缺感。
2. 釋放安穩情緒
找到你可以信任與理解你的人,去談你所看見的傷痛,當你的傷痛被見證了,你會感到逐漸釋然。
3. 重新理解父母
當你的內在釋放後,你才能真正體會到內心深處的傷口,才有能力理解他人身上的傷口,將有能力理解他們的忽略與失職,看見他們的限制。
4. 成為自己內在父母
給予自己溫和與堅定的力量,給予自己溫暖與支持的話語,用你一直以來最渴望被對待的方式,好好對待自己。
關係焦慮
你是很容易被情勒索的人嗎?
書中講解了生活上常見的10種關係焦慮,分別是:
「親情焦慮、愛情焦慮、約會焦慮、情感焦慮、人際焦慮、權威焦慮、形象焦慮、競爭焦慮、拖延焦慮、死亡焦慮」
文章會舉例 2 種常見的關係焦慮,分別是:「親情焦慮」、「人際焦慮」。
▍親情焦慮
當你陷入了複雜的家庭關係,會使你容易困在情緒勒索的痛苦。
作者在這裡舉例的典型親情焦慮,情感失落的母親有控制欲,就會限制孩子長出自我、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,而孩子為了取得母親的認可或維持關係和諧,就會順服於這種受限的教養,逐漸忘記自己內心的聲音。
作者在這裡舉例的典型親情焦慮,情感失落的母親有控制欲,就會限制孩子長出自我、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,而孩子為了取得母親的認可或維持關係和諧,就會順服於這種受限的教養,逐漸忘記自己內心的聲音。
當你的界線被侵犯,其實你的內心都知道,你的焦慮點在於:你知道你的想法和行為和別人預想的不一樣,但你並不一定想遵循別人的思緒走,你想照你自己的,但你不夠有把握獲肯定自己的現況。
面對「親情焦慮」作者建議:
▍人際焦慮
錯誤的人際知覺
1. 有先入為主的觀念
將主觀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,而認為對方就是這樣的人。
2. 投射作用
將自己的特徵歸屬到其他人身上,假設他人與自己是相同的,並用自己的角度去判斷他人,例如:對自己很自戀的人,見到他人對自己微笑,就以為對方對自己有好感。
3. 情緒效應
當下的情緒狀態或特定心境,讓你戴上有色眼鏡看人,以致看出去的人和事都染上了自己當下的情緒色彩。
缺乏人際核對的能力
有時候會讓你覺得不知道怎麼說、說些什麼,或者是不確定能不能說,怕說了會被討厭,這就是缺乏人際核對的能力。
過度尋求他人認可
太想要呈現自己的好、自己的優點,沒有自己的主見,希望得到對方的肯定與讚賞的神情。
面對「人際焦慮」作者建議:
真摯的有誼往往會來自「發自內心的感受」,人際互動中沒有內在感受的連結,往往只會流於表面的社交互動,最終,你要練習與自己和解,而不是將這次人際挫敗的經驗,再次成為你與人互動的焦慮來源,你需要理解自己那份對歸屬感與連結的匱乏,你才能真正從人際經驗中,學習如何提升自己,以及適切地連結他人與維護關係。
如何與焦慮保持距離
▍書寫法
書寫法又稱為「自由書寫」或「心靈書寫」,只要拿起筆記本,就能自己做到,不過需要把握幾項原則:
1.不要停
2.不要改
3.不要擔心
4.不要思考
5.不要過濾
簡單來說,就是不要過度擔心社會的價值觀、框架等準則,不要批判自己寫下的東西,當你自由書寫時,可以喚醒內在世界與被壓抑的聲音,自然能強化自我的穩定度。
▍試框移轉法
試框移轉法又稱為心理位移法,其特色是在日記書寫中,以「我、你、他」三個不同的人稱代名詞,分別為主語去敘述同一事件,以達到從不同視角來審視和覺察情緒的目的。
「我」位格帶有的負向情緒最高,容易讓你陷入困難動彈不得,也容易陷入自我批評與譴責之中。
「你」位格兼具關懷支持與批評指責,有機會提高自我疼惜與自我同理,強化對自我的穩定度。
「他」位格則顯示出你對事件理解的程度,因而有能力客觀辯證。
試框移轉法的幫助在於能讓你與自我保持距離,同時也和焦慮保持距離,而拉開距離的動作,幫你長出「後設認知」的能力,當你有能力看見,你就能夠提醒自己停下來,更能夠提醒自己轉個方向。
結語
看完《走出關係焦慮的18堂內在和解課》這本書讓我對「焦慮」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,從中也發現自己也是很容易焦慮的人,遇到問題時常常會在腦袋裡打轉,想不出解決方法時卻不懂得如何求助他人,導致呈現身心分離的情況,透過書中的引導讓我得到實質的幫助。
這本書並不是一般心靈勵志的書,書中的內容偏像於問題發生的原因,以及分析、有具體作法的解決方式引導你,推薦大家購買這本書時,可以掃描 QR code 聆聽10個情緒引導音頻,幫助你靜下心來聽自己的心聲,得到釋放與解答。
你可能有興趣:
推薦閱讀這篇文章:
韓式糖餅食譜|韓國國民小吃「韓式糖餅(호떡)」怎麼在家做?韓綜高人氣甜點,在家就能輕鬆完成!外酥內Q爆漿黑糖內餡超好吃!
影片推薦:
影片推薦:
留言
張貼留言